星期三, 6月 10, 2015

我認為的大學課程--由自身經來談之五

續前

心理實驗法二

因為前面的太長,只好分兩次。以下繼續


個人覺得,Solso這一本心理實法的書較能符合我的教學目的:理性且獨立思考。為要達成此一目標,也是提高學生的動機(大學生對必修課程的動機不怎麼高,尤其是基礎的)就利用隨堂小考試。被臺灣12年教育訓練出來的學生,考試是最有效提高學習動機的事情。說要考試就會唸書,說要考試都會準時出席,說要考試認真上課。心理實驗法的隨堂小考叫「改錯題」,前面幾年(在2000年前)一次從課本負面例子中隨機出五題,請學生簡潔地回答問題再哪?其實這些例子中的問題不外乎:將相關結果以因果推論、以個案或過少例子推斷全體、欠缺對照組或不良的對照組、抽樣的偏誤、對於受試者變項控制不良....幾種類型。聰明的、身經百戰以上的臺灣學生,自然會有一些應付之道。例如,反正類型有限就亂槍打鳥,可能的答案都寫一寫,反正會有一個中。同時他們習慣中認為寫多了老師會給墨水分。為了防止這個,我的策略是倒扣!亂寫、多寫均是倒扣的對象。因為至少考四次,也考量了同學不適應簡答題還被倒扣,通常第一次只對亂寫、多寫的給他打個叉,提醒他們第二次就真的倒扣。就有同學不信邪,第二次以後還給我亂槍打鳥,曾經有學生一張考卷欠我十幾分(一題5分)。
本來以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精準思考,不過發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們大量收集曾經考過的考古題。分析出每一題該答的答案,然後再把答案背起來。自從發現了學生用考古題來應付,我也改變策略,每一次都重新出題,不再使用課本中的例題。但每一次出題數減少,只有兩題,而且給學生較長的時間,約四十分鐘,去思考。另外,期末考前一週增加一次期末考,把考過的題目,課本中負面例子以及再出一題全的題目在考驗他們思考能力。
當然對於不習慣思考,喜歡有答案背的臺灣學生而言,這樣很困難。所以輔助他們我用了幾種額外的努力。第一個是我在門上開放所有我有空的時間,做成表格( 是用 Google Calendar )貼在門口。請他們填時間來問問題,剛開始學生還不太習慣主動找我,我會利用課堂上或是線上強力宣傳。甚至有時主動請同學來,寫個 e-mail或是線上傳訊的方式找可能需要的同學。第二個是暑假,利用學校暑修的制度,替那一些不及格同學們開特別班。因為人數較有限,約二十上下,可以利用互動較多的方式,讓同學主動來思考。

代結語

突然出現結語,實在有點突兀。但對於表達我對大學課程的設計與開設的原理,已經說明的差不多了。也花了太多的篇幅談課程細節了,有關細節在部落格中還有舊文,也請大家有空看一看,或許以後也會再寫。
我的結語不囉嗦,借我同事的口頭禪,一句話:「其實很簡單!」。真的設計、開設及進行大學的課程,目的不外乎讓同學學到「該學」的東西。這一些該學的東西就那一個科系的核心。以我所在的心理學系而言,就是讓學生學到心理學的基礎。同時讓他們畢業有一點像個「心理人」!就是能以心理學的角度去看世界、看社會、看他人與自己!
會這些,當然要學習過「各個」心理學的基本,更要學會心理學的方法。所以,我個人就如同第二篇本系列文章所說,先從打基礎開始給同學東西,然後再看不同時期的情況加減課程。
雖然,原理不難,但實務上真的要執行,有很多細節要考慮。就像本篇以上一篇,所介紹的心理實驗法。就是要學生學會科學的心理學在做什麼,以及自己也學會操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但為了達到這目的,我就換了好幾種方式,一方面要破壞同學舊有學習的惡習,另一方面替他們塑造「理性」、「獨立思考」的方法。個人覺得,到達完備還有一段距離,尤其要破壞臺灣學生根深蒂固的「不思考」、「要答案」的學習惡習,真的感覺很不容易!要讓「頑石」點頭,我覺得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但我確定的,這努力的方向及方法,絕對不是現在教育部或是各大學推動的學用合一或是其他的政策,也不是用個翻轉就可以解決的!!

希望有志的人,或是有興趣的人與我一起討論。請在此,或是其他SNS,如臉書、plurk、twitter等等留言或討論!謝謝大家!(不知不覺花了一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給我回饋,現在不作審查,但請填「字詞驗證」。對於各位的意見我會每天來拜讀,但回覆難免有時慢了一些,還請大家原諒。

我的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