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22, 2014

我認為的大學課程--由自身經驗來談之三

續前

正史之二

對我個人而言,課程改變的時間點大約在2005年之後。改變的原因也不是只有一個,但多半與時代變化及個人工作有關。也有一些部分與對自身未來規劃也有關,也是對某些事務的心境變化有關。



先來談時代變化,我剛到高醫時,1992年,網際網路還沒普及。實際上高醫當時還沒有接,我剛來時還被叫去替另外一位老師去開網際網路接到高醫相關的會議。當時所謂會電腦,可能是從組裝電腦到灌系統、寫簡單程式才算是會電腦。文書處理,那時叫倚天系統,還真難用得很,但我們也在用。圖形界面Windows 3.1剛出現,但能跑 Windows的電腦要很高檔(當時來說),至少是從80386 CPU,1MB onboard memory,硬碟有幾十MB就很大了。這樣配備可能就要好幾萬元,一般是不會去買的,只有像我們「宅男」級的人才會買。
那時候的學生,尤其是男生,在心理系也對電腦熱衷的人還不少。而且這一些人,就是從DOS接觸電腦,也剛好目睹網際網路進入校園。加上,高醫心理系當時就有一個專用電腦室,就給這些「宅男」級同學在這一間活動。我第一年,沒有研究室,就在電腦室邊的主機房住了一年。也剛好認識了這些宅男級同學們,也和這一些同學一起玩網路相關的東西。玩電腦,以當時來說,還是最好是寫程式開始入手。所以就訓練這些同學C語言,順便一起來學系統,我們系1996年開始用FreeBSD建構主機系統。
但是進入21世紀,其實從1998、1999開始,發現同學們在國高中就接觸Windows系統的電腦,可能都沒有見過文字界面的電腦。對他們來說,鍵盤是打字用的,不是用來打指令的。硬體進步也很快,軟體也越來越友善。對於「硬」知識,在心理系已經沒有同學需要了。雖然這中間也想再開相關課程,但1999年開了最後一次程式設計課程,就不再開設相關課程了。我的堅持現在只剩,在網際網路與心理學這一門課程中,講一點非常簡單的command mode使用方法,以及請同學用手打字的方式完成合乎HTML4.01或5標準的網頁。
2006年接了系主任,隔年年底是第一週期的系所評鑑。為了課程能在這忙碌異常的行政工作當中維持起碼的水準。我在接主任後立刻調整了一些課程,留下一些真的基本的,關掉沒有什麼人會來修的研究所的課程。每學期基本上留下9學分左右課程,以符合學校要求,及能配合系上平均數。
身為大學老師,還是要做研究,以符合在台灣幾乎變成口號的大學老師三大工作:教學、研究、服務。我原本的專長是視覺,尤其是立體視覺,視覺計算模型的探討。我會做實驗,設計實驗材料及實驗架構,設定實驗設備。也曾經進行電腦模擬,自己寫了一些模擬程式。也帶一些研究生一起來玩實驗,也跟他們發表了一些成果。但最近幾年,不太會有人找我做最基礎的研究,也沒有設備(原有設備,如3D投影機,因為歷史太久了已經故障),也沒有精力再寫程式。而且,做為大學研究人員,也希望能做創新且頂尖的研究。台灣實驗心理學界近十年來的發展來看,我這個實驗室實在無法產出像樣的東西。
加上,這幾年有一個新的研究任務在自己身上了。是有關台灣心學史的研究,因為台灣心理學史前時代是台北帝國大學心理學講座,而這個心理學講座留下一些很值得我們研究的東西。這一些看來我不做就沒有人會去做的事,而且也不必用到什麼高檔的設備。但是這樣的研究,現在還沒有辦法回饋到教學上,是有朝一日想把她變成台灣心理學系的重要課程,但現在還有一大段距離。
為了自己在高醫的最後十年,心情上,已經做好一些準備。其實跟前面二十年沒有實質上的大改變。變化的是其中一些細節,或是個別的課程。沒有變的是我對「心理學系」教育的想法,在我內心中對此有很具體的想法,容我在這一系列文章的最後再說明。以現階段來說我的課程有:心理實驗法(含實驗)、知覺心理學、網際網路與心理學、思考與問題解決、視覺與藝術。開設這些課程,我心中自然有想法,就在下下一次陳述。
下一篇,先對其中的心理實驗法為例,點出的我內心中的想法。如果沒有意外,下下篇就是結論。希望有人能全部看完!感恩!!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給我回饋,現在不作審查,但請填「字詞驗證」。對於各位的意見我會每天來拜讀,但回覆難免有時慢了一些,還請大家原諒。

我的日曆